title
homenewsshowallinfoscasister

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與會心得

│發表單位:體育推廣學系 │發表日期:2013-02-28
2012年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與會學者一同合影

【文/體推職一陳英志】

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廣受各界好評,希望藉由研討會方式,讓大家對於身體活動PA(Physical Activity)與身心健康的關係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,在享受運動的同時,也能提昇智力商數(intelligence quotient, IQ)、情感智商(emotional quotient, EQ)跟健康智商(healthy quotient, HQ)。

閱讀過哈佛醫學院約翰 瑞提醫師的「運動改造大腦」這本書後,讓我對於先前聽過的一些觀念有更深的了解,例如:運動可以使大腦產生多種神經傳導物質:多巴胺、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等,這些物質可以穩定情緒、增加幸福感、提升自尊心、增加注意力等等。運動也促進「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」(BDNF)蛋白質的生成,以滋養腦細胞,刺激海馬回神經元的新生與連結。

BDNF可以協助修復大腦細胞,從老鼠的實驗中證明,持續運動的老鼠會產生BDNF,包括憂鬱症、失智症的治療也都與BDNF有關,本校高校長另外也補充了「頭腦簡單,四肢發達」這句話的意思,就是在從事身體活動後,產生了BDNF,但是沒有進一步從事學習性閱讀或活動,因此學習能力無法有效的提昇。約翰 瑞提醫師表示,實驗結果證明,憂鬱症(Depression)病患在運動30~40分鐘後,憂鬱情況有立即的改善,所以說「運動就是最好的良藥」。

澳洲的泰瑞教授分享了昆士蘭的經驗:如何維持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?他舉例昆士蘭省政府在網路所設計的日行一萬步(10,000 Steps)網站,提供每人每天記錄走了多少步,然後利用系統將步數換算成距離,終點設定為中國的長城,這樣不僅利於運動紀錄而且增加了趣味性,另外也有APP可下載到智慧型手機,相當便捷;他也提出醫師除了直接的給藥治療疾病,可以積極的提供運動處方給病人以減少藥物的使用。

彰師大的古博文教授分享了身體活動與心理安寧(Mental Well Being)對於老年人的影響,結論顯示藉由持續的身體活動,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(Subjective Well Being),減少慢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,例如憂鬱症的風險。

日本橋本公雄教授分享了舒適的自我配速模式(Comfortable Self-Established Pace)是持續運動的方法之一,由教授的實驗結果可得知CSEP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,而且隨時間增加,放鬆度持續增加;CSEP可以隨著受試者的生理跟心理狀態而有所調整。

香港的鐘伯光教授分享了活躍老化(Active Aging)的經驗,傳統觀念認為年紀大不要從事重量訓練,但是研究顯示增加阻力訓練提昇力量跟速度,對於骨骼肌力是有正面的影響,可以減低骨質疏鬆的風險。

研討會的內容很精采,不僅學到知識與經驗,也可以跟國際交流,練習並提昇聽與說的外語能力,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,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,希望明年還有機會參加。